對中國而言,產能過剩並不新鮮,但此次波及更多產品。大量產品供應過剩,單純提振消費或削減國內生產恐怕難以解決。國內市場需求不足,仍需透過出口或加大對外投資刺激外部需求。請查看我們的研究報告。
產能過剩屢見不鮮
長期以來,中國早已習慣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,過去 30 年,中國經濟因此得以高速增長。但這同時也導致中國經濟極易出現供需失衡,頻頻引發產能過剩。上世紀 90 年代,市場改革浪潮下,勞動密集型製成品供過於求。2014-2016 年,全球金融危機過後,大規模投資刺激導致建築材料供應過剩。
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,為減少人員接觸,政府採取生產驅動型刺激措施,導致供需失衡再次加劇。疫情過後,經濟日漸復甦,但家庭消費回升乏力,難以跟上生產增長步伐。全球綠色轉型背景下,中國清潔技術產品同樣遭遇生產過剩,引發全球關注,完全消化需要出口翻倍。
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
從工業產能利用率來看,與之前相比,此次產能過剩似乎較為溫和。但如果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,高於生產增速,加之國內需求滯後,可能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。與此同時,產能過剩風險並不局限於特定行業,消費品、建築材料、機械和運輸設備等領域普遍面臨這一挑戰。
國內市場亟待啟動,消化過剩產能尚需時日
中國政府採取措施,透過產業升級調控產能擴張,同時刺激需求,以求消化過剩產能。例如,提高鋰離子電池、太陽能和水泥熟料生產的品質要求。但這些措施會損害短期經濟增長,難以在各個行業廣泛推行。
相比之下,刺激需求更可持續,近期財政支持不再以購房補貼為主,更加側重購物娛樂消費補貼。但由於消費者信心處於歷史低位,中國經濟不能僅僅依賴國內需求。如果儘快解決,長期產能過剩將增加通縮壓力,影響企業利潤,阻礙企業擴張。
海外出口便利不再
從歷史上看,面對國內需求不足,海外出口一直能提供有效緩衝。憑藉自由貿易,中國經濟實現了繁榮發展,但隨著貿易壁壘不斷增加,自由貿易已成為過去,尤其在川普上任後,可能進一步加劇貿易限制。雖然中國努力與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,但為保護國內就業和製造商,許多新興國家同樣選擇設置貿易壁壘。例如,印尼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基本工業產品徵收高達 200% 的關稅。
擴大對外投資,謀求互利共贏
隨著貿易摩擦的增加,可能迫使中國企業直接在國外投資,以繞過壁壘。直接投資可創造就業機會,引進技術,交易夥伴或對此持歡迎態度,同時促進中國中間產品的出口。
2022-2023 年,東協1 仍是中國主要投資目的地,歐洲則以匈牙利為主,占中國外國直接投資的 4.5%。然而,出於國家安全考慮,發達國家對中國投資的審查不斷加碼。在歐洲,儘管審查力度加大,但匈牙利、波蘭和義大利等國仍對中國投資表示歡迎,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領域。
> 下載完整報告
1 東南亞國家協會 (ASEAN) 由 10 個成員國組成。1967 年由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和菲律賓創立,此後汶萊(1984 年)、越南(1995 年)、寮國和緬甸(1997 年)以及柬埔寨(1999 年)陸續加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