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不那麼全球化的村莊?地緣政治分裂時代的世界貿易

隨著「地球村」時代的結束,世界貿易正處於轉型期,其在全球GDP的份額停滯不前。從烏克蘭到中東的地緣政治動盪正在推動分裂,而「友岸外包」(friend-shoring) 則將貿易轉向基於聯盟的方向。連接國正在崛起,新的貿易路線正在出現,但美國和中國等大國仍然高度相互依存。全球化正在重組,以適應日益加劇的保護主義。

地緣政治競爭加強了流動的區域化

過去十年,全球化遭受了許多衝擊。唐納德·川普等領導人引入的貿易壁壘打破了保護主義的禁忌,而烏克蘭和中東戰爭等武裝衝突正在擾亂傳統的貿易路線。川普重返白宮的前景有可能重新引發一場全面的貿易戰,特別是與中國的貿易爭端。所有進口商品都有可能被徵收高達60%的關稅。

同時,拜登政府推出的《通膨削減法案》和《晶片法案》等措施旨在將戰略產業遷回美國,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,同時維持2018年推出的關稅。這表明,大國之間普遍存在減少經濟相互依存的趨勢,加劇了全球價值鏈的碎片化。

與此同時,被視為全球供應鏈關鍵角色的中國,其與美國的貿易也在減緩,兩國之間的月度貿易量自2021年高峰以來下降了20%。

不僅僅是中美關係,地緣政治集團之間的貿易(一方是與西方結盟的集團,另一方是未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國家)正在大幅萎縮——比「集團內部」的貿易縮減得更加急劇(見圖表)。

 

彎曲但不會破裂的世界貿易

儘管發生了這些動盪,世界貿易並未崩潰:它正在重新洗牌。「連接國」(作為主要大國之間傳輸帶的第三國)的崛起是一個顯著跡象。越南墨西哥等國家正在成為戰略中繼站,搶佔中美供應鏈的市場份額。

面對歐洲制裁,俄羅斯利用北海航線等新貿易路線將石油出口轉向中國。因此,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僅改變了產品的目的地,也改變了用於運輸產品的基礎設施。

這種世界貿易的適應性可以從貿易路線的演變中看出。蘇伊士運河等歷史路線正被受地區衝突影響較小的替代路線所取代。中國的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下修建的鐵路就是另一個例子,該倡議旨在將多個中國城市與歐洲經濟體連接起來。胡塞武裝在鴻海發動襲擊後,這些鐵路的運輸量也出現爆炸性成長,中國-歐盟鐵路貨運量在經歷了兩年的下降後,2024年上半年成長了66%。

 

美中:脫鉤僅能走到這一步

儘管推動脫鉤,世界經濟仍然高度相互依存。美國和中國的內部存在結構性失衡,只能通過對外貿易來解決。

中國仍依賴出口來彌補國內需求不足,在造船和貨櫃生產等某些關鍵領域保持壟斷地位。

儘管美國推行「友岸外包」(friend-shoring) 以加強與盟國的貿易關係,但仍依賴進口,特別是中國商品,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。

然而,世界贸易的韧性将在未来几年受到考验。正如一些美国总统候选人所承诺的那样,贸易战的加剧,加上全球冲突的持续升级,可能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大中断,特别是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等战略门户。

然而,世界貿易的韌性將在未來幾年受到考驗。正如一些美國總統候選人所承諾的那樣,貿易戰加劇,加上全球衝突的持續升級,可能會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重大中斷,特別是在荷姆茲海峽等戰略門戶。

> 在左側欄下載我們的完整研究報告